关灯
护眼
    这一切,郁风都看在眼里,心里很不是个滋味。对于二姑父的言行,他并不感到意外。但对于表姑的言行,心里有些隐隐作痛。

    郁风打小就知道母亲与三个姑姑的关系一直不融洽,与表姑却一直处得很好,不是亲姐妹胜似亲姐妹。

    唉,这就是世态炎凉!

    火葬场的选择本来以为能够敲定了,临了却又悬而未决。郁风家也没有什么真正的贴心人,这个时候,谁也不想挑头,拍这个板。时候不早了,大家都有事情要做,就这么散去了。

    明早,到底去哪个火葬场?到了这个时候,都还没有定下来!

    太阳就要落山了,到了第二次去土地庙“送饭”的时间。一切流程跟中午一样。

    老会计在郁风与安琪的腰上分别系好一根粗壮的草绳后,郁风正要出发,突然间窜出来了一位河南那个村子的老大妈,往郁风的那根草绳上系了几个装有石块、砖头的塑料袋。

    对于这突如其来的举动,郁风禁不住地怔了一下,继而又觉得很正常。这是老传统了!

    整了郁风,还不够。那位老大妈又在安琪的腰间系上装有石块、砖头的塑料袋。眼看着安琪的腰,都有些往下坠了,那人还在往塑料袋里添加着。郁风终于忍不住地大声呵斥道:“够了吧!”

    那人吓了一跳,手里的那袋石块、砖头,“哗”地一声落到了地上,差一点就砸到了安琪的脚上。

    好在是塑料袋并不结实,走了没几步远,全都坠落了下来。否则的话,郁风两口子又如何才能走到土地庙呢?

    后来知道,这个人的举动是二姑姑撺掇的。

    下午,郁风不让“哭丧”,经二姑姑一挑唆,这位老大妈觉得郁风不孝顺,就出头惩罚郁风了,安琪也一并殃及了。

    “送饭”完毕,收拾收拾,晚饭就开始了。吃晚饭的的亲友比中午少了不少,也没有那么多的讲究。

    这最后的一个晚上,还有两个重头戏在等着呢!一个是收殓,一个是放焰口。

    去镇里佛教协会的人回来说,郁风家是下台焰口。因为是下台焰口,就不着急着举办“收殓”的仪式了。

    放焰口就是请和尚前来诵经,做道场。尽管这些和尚都是当地佛教协会的人,尽管他们都穿着袈裟,剃了光头,其实都不是真正的和尚。这些人都是有妻儿老小的。出来做道场,是他们谋生的手段而已。

    在应县,这些假和尚都挺忙的。除了收殓的当晚要做道场外,像什么“六七”,逢十的诞辰,死亡一周年、三周年、十周年等等都是要做道场的。一个乡镇就那么几个和尚,得提前预约。

    同一个晚上,如果有多个人家要收殓,那可怎么办?好办!众和尚们一个晚上赶两个场子就是了。傍晚时分,和尚们先去预约在先的人家。这一台焰口被称之为“上台焰口”。后预约的人家就得等到十点之后的第二场了,这一台焰口被称之为“下台焰口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