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灯
护眼
    八月二十四日,夜,京城南郭,开阳门外数里,明堂。

    开阳门外是北魏官办学校扎堆的地方。按照已故国子祭酒及经学家刘芳的规划,国学与太学之设置应循古制,国子学居宫门之左即铜锣大街东面,太学仍旧在洛阳城东开阳门外东汉旧址,四门小学刘芳觉得如果四郊别置,相去辽阔检督难周,因此同处一处,临近太学。国子学在正光三年(公元522年),正式完工开学。太学的位置东汉、魏晋、以及本朝基本没变,扩建后开学相对早些,并把算学、律学等纳入其中。四门小学设立在曹魏废弃辟雍南侧,靠近报德寺附近,开学没几年。

    此外,迁洛之后,任城王澄上奏请复设皇宗学,孝文帝批准,因为经费困难,便在曹魏辟雍北侧的国子学旧址,并扩增部分辟雍场地设成,曹魏辟雍因建筑危旧,彻底废弃。此地辟雍是魏武帝建造,辟雍作为礼制三雍建筑之一,也被称为“天子之学”,是天子行礼乐、宣德化的场所,贵族子弟们在这里学习技艺,曾经辉煌无比。

    四门小学的西侧就是明堂。本朝的明堂是前朝的明堂、辟雍、灵台的集成,其中灵台要比废弃的灵台规模小许多,因此高度并不显眼。此刻太史令的一些官吏,以及其他署衙的官员们,正陆续汇聚在此,原来是明威将军卢光、术数代理博士兼太史博士李业兴、安丰王门客信都芳、隐士王腾周、秘书郎元晏、御医徐之才、元瑾等人正在明堂门口焦急的等待着。

    这时,由远及近来了两个人,大家多数人是,正是禁军校尉杨宽和太尉府士曹高乾。卢光上前道:“二位过来了,开国公有什么特别的嘱咐么?”

    杨宽道:“子攸将军只说,注意对义弟大云同学保护,并让他们同学别太累了。”

    太史博士李业兴道:“放心,几位太史令大人正在灵台上面指挥工作人员架设矫正仪器,这边不会安排学生们做工,而且已经商定好,今夜工作也不会太晚。”

    徐之才道:“是的,各位大人放心,虽然我们在场的有好几位亲人都在前线,不过我们也不会强人所难,毕竟来的小客人还是学生,我们会适可而止。”徐之才说的没错,他本人、元瑾是元渊的晚辈,元晏是元融的弟弟,杨宽是杨暄的弟弟,所以都来了。

    杨宽道:“甚好。大家都认识高士曹高乾吧,他在太尉府任职,可以调动信鸽,我们这边有任何进展,能最快速度传到前线。”高乾是渤海士族,几年前因元乂赏识,进京做官起家拜员外散骑侍郎,领直后,转太尉士曹。他家里有钱,为人仗义疏财,在京城混得不错。

    正寒暄,又有人前来,原来是南城县尉张子祥以及太学博士杜弼。张子祥之前是东城县尉,前不久洛阳令更换,崔庠迁升东郡太守,由李该接任。李该以太学博士为起家官,后兼任过殿中侍御史,他担任洛阳令后,对各区的校尉进行调整,张子祥又负责城南安全。杜弼在太学教学兵法课程,曾是阴阳宫的堂主,后来阴阳宫解散,他随着太清官转入到张远游门派,张远游联盟正一天师道,张子祥正是龙虎宗第九代天师的长子。

    李业兴看见二位立刻迎上去道:“稀客呀!张校尉虽然主管城南治安,杜博士更不用说既是同事又是邻居,二位却很少来太史令,今天怎么有兴致夤夜来访啊?”

    杜弼道:“上午在太学,听说你们今晚夜观天象,甚觉好奇特来看看热闹。张校尉是我故友,正好在太学一带当值,听我聊了一句,他想到和几位要过来的同学有旧,正好看看有什么需要帮忙或维护秩序什么的,顺便跟着过来了。”

    张子祥立刻向众人寒暄。别说他手下还真有小吏,不过这会儿夜深人静没什么需要站岗守护,但张子祥还是安排弟兄们到御道的路口执勤去了。大家看他挺热心,也都没介意。其实张子祥了解孙云,之前几次秘境开启后的特殊状况,张子祥多次见证,所以特来帮忙。

    又等了片刻,终于看见魏收、崔季良带着孙云、元修等一众同学迤逦而来,太学、辟雍、明堂却是很近,来回来去的确方便。李业兴看见他们,打招呼道:“魏博士、崔博士,大云同学,各位同学,大家辛苦了,总算把你们盼来了,太史令等人已经在灵台上恭候多时。”